纪念父母杨振华张君儒百年寿辰

1911——2011
 

        Yang Guangxi 杨光曦   Yang Guangyu Ruth 杨光瑜   Yang Guangli Lincoln杨光理

 

   这是父母的结婚照,对我们是极为珍贵的纪念。父亲生日在1月4日,母亲在10月28日,2011年是他们百岁 寿辰,因此2011年对我们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我们很乐意与亲人、朋友们来分享欣赏这张珍贵的照片。 我们一直想了解照片上的每一位人。通过与各方面的联系与了解,其结果显示了在华西坝上的中国、英国、加拿大几个家庭,在40年代友谊的故事与生活背景。

   新婚夫妇:振华(Stephen)与君儒(Ruth,这是她父亲取的名字,刚好与中文名字谐音, 也是圣经人物名字)。当年都是华西协合大学医院的医师。我们的大舅(张幼凌)、二姨(张仲贤)告诉我, 当时华西医院制度严格,医师必须要作到高年资医师后才能结婚,否则就请自行离开,所以他们结婚时都31岁了。
 

   振华是外科医师,后来他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胸外科,成为一名胸外科专家,母亲是 儿科医师。伴郎吴崇福医师是父亲大学同班同学,伴娘龚怀恩是华西牙学院毕业生,后来长期住在上海。君儒是家中长女, 她与最小弟弟之间相差24岁。

   君儒在华西念医科时,父亲张凌高(Lincoln Dsang )是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幼凌告诉我们,当时君儒被称为“公主”。 我们相信,君儒是具备有公主的素质与美丽。医学生课程训练是很长的,八年长期优良的训练,培养出高素质的好医师。 光瑜在中国和英国注意到一个在医师中的现象——书写。老一辈医师,正如父母一辈,他们的书写都很好, 君儒的字不如振华写得好,但也是字迹清辩可认的。医师书写不好是一个国际的共同问题,写的东西不让人认识。
 

 

 

 

 

 

 

 

 

 

 

 

振华题词

 

 

 

 

 

 

 

 

 

 

 

君儒笔录

 

 

    这是振华1994年为重庆广益中学百年校庆写的贺联。另一张是君儒1996——1997年住院时, 记录自己的日常状况,她常常写在小纸条上,或日历纸背面。在她去世后振华保存了这些珍贵的手迹,这是在父亲去世后, 在他的抽屉里发现的,光曦把这些遗物都保存得很好。

    照片上两个可爱的男孩(Page boys)左边一个是君儒最小的弟弟张季泽(Zhang Jize),后来在华西药学系毕业(1956)成为药师。 右边一个手捧盘子的是杨崇仁,他是振华、君儒的高班同学,外科教授杨嘉良和妇产科教授熊璧双的大儿子。杨崇仁后来一直在云南工作。

    两个女孩是Margaret(英国人左边)和Hilary(加拿大人右边)。最近一年来,我对她们俩与她们的父母家庭了解多了一些。

    我们与Margaret和她姐姐Beth有多年的联系,但不是很清楚她们的父母家庭情况。今年我请她告诉我, 她们家庭在华西坝的生活以及对这场婚礼的记忆。Margaret与Beth非常乐意地介绍了这些情况及当年的家庭照片。

    姐妹俩的父亲是陆德理Albert French Lutley(英国人),母亲是Martha Bulith Lutley(原名Martha Davis Bullith美国人)。Mr.Lutley是在中国上海出生的,他的母亲叫Bessie。Beth曾写了一本关于她祖母Bessie的书。Mr. Lutley在华西协合大学教神学课,同时又在皮房街礼拜堂,在宋诚之下面任牧师。宋诚之是华西校园总管宋蜀芳的父亲。

    Beth告诉我 “我的母亲教下江学生(‘下江人’是抗战时期从上海、江苏等华东一带逃往四川的难民), 他们是在日本占领前逃亡西南方向,现住在华西大学校园。” 她说:“我相信我的父母是张凌高校长夫妇的亲近朋友。”Beth在四川成都出生,在华西坝的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又称为:弟弟学校)读书。妹妹Margaret是由康大娘在家照顾的。她们家庭(The Lutley)在1945年离开中国回到英国。Beth说:“我是1933年在成都出生的,Margaret是在山东省烟台出生的,即是1937年刚好在我们回成都之前。那时我们和祖母Bessie住了一段时间,祖母在烟台住。我们全家于1945年离开中国返回英国,但这一路程一共花了三年多,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Margaret说:“我很抱歉,我记不清有关婚礼的情况,记不起多少有关中国的情况。 我父母在华西协合大学工作,是战争时期,我直到7岁才上学,我一直在家受到我的中国保姆康大娘的照看。当我们1945年离开成都时,我没有意识到我再也不会见到她了。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就向她关上了门。多年来谈到这个再见的情景时, 我一直都很难过,很伤感!”

   Beth居住加拿大多年。她原来在英国学护士,与Bill结婚后才到加拿大,又进入医学院,以后一直作家庭医师(GP)。Margaret在美国的学校当教师。两人都退休了, 但都仍然忙碌,投身于教会活动,教外国学生,资助国外的贫困儿童等工作。Margaret共资助了26个儿童。

父母振华与君儒Margaret重逢于成都 (1989年7月)

   我们一直不知道另一个提花篮女孩是谁,直到2010年我询问Beth后,她告诉我,并帮助我与她取得了联系,这就是Hilary。

   Hilary与先生John住在加拿大汉密尔顿(Hamilton)。当我知道另一个婚礼上女孩Hilary与先生John找到后, 我非常高兴,并很快与他们取得了联系,Hilary就讲了他们家庭的故事。

   Hilary说:“这是我父母的信息。他们是Roy & Kathleen Spooner。他们不是在中国出生的。 他们于1931年前往成都,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上语言培训课。我父亲在华西协合大学教化学,直到1945年1月。 我母亲没有教书。他们于1945年离开成都,是随美国空军撤离的。回到加拿大后,住在多伦多直到1947年。 父亲Roy1947年在多伦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全家迁居到沃太华(Ottawa)的Kingston。在那里, 父亲在加拿大铝业公司工作直到退休。他们没有再回到中国,尽管他们十分愿意去,但因那时的历史条件, 西方国家与中国都没有外交关系,而未能实现。父亲在1984年去世。”

照片:The Spooner家庭照片(1945年)

   Hilary左边戴眼镜者。Hilary说:“我父亲在华西协合大学教化学,他一共有三个孩子。David(1932),我Hilary(1935)和 Norah(1937),都是在成都出生的。David在弟弟学校上小学,我上幼儿园,Norah没有去。后来因为战争的愿因, 华西弟弟学校关闭了,所以家长就在家里教孩子,我们就叫家教。”“我应该让大家认识照片上谁是谁。从左边上是我带着眼镜,我妈妈Kathleen Spooner,我哥哥David,我父亲Roy Spooner,妹妹Norah在右边。照片上的我们看起来不是十分高兴吗?”

   Hilary的父亲Roy Spooner也是一位热心摄影师。Hilary说直到Roy1984年去世后, 儿子Davis就一直照看着父亲的中国摄影资料文献。“这些保存良好的照片,提供了成都历史的真实背景。”Hilary说。

   Beth和Margaret的父亲Albert Lutley也是一位热心摄影师。同时他做了两部电影, 现在都放在DVD中。一部是《长江三峡1937》,另一部是《灌县宝瓶口》, 这是关于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伟大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仍然完美地润育着天府之国。

   现在回到婚礼照片。Beth告诉我Margaret一共参加了五次婚礼,因为她有一头美丽的、金黄色的卷发。请看这张The lutley全家照片(1945)。Margaret在前排右,她的金色卷发多漂亮呀!Beth在她的后面,短发。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Hilary说,她不记得婚礼的详情,但是对她来说提花篮、撒花瓣比别的什么事情都重要。“我再看了婚礼照片,想想我当时多大——可能五岁吧。 我不记得多少关于婚礼本身,但我很兴奋作为提花篮女孩。提一篮花瓣,走在新娘的前面,我想我应该把花瓣撒在新娘前面, 但我记不得我是怎样在撒的。”

   Beth和Hilary两家在华西坝上住得很近。Beth说:“我记得Hilary的妈妈在她家的钢琴前教我唱很 多歌,包括一首‘啊,加拿大!’,我真不知道有一天我真的就来到加拿大了。”

   Hilary从教师退休后,还继续教外国学生英文,她还是地区合唱团的成员,经常参加演出.

   2008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有一个老照片展览《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后来又在成都展出,是由成都的一些单位如:四川大学、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鲁迅博物馆书画院共同支持举办的。老照片是由当年加拿大友人家庭提供的,这些老照片深受加拿大友人家庭和成都人民的珍惜。 有四位加拿大朋友来北京参加展览开幕典礼,他们都是当年华西坝弟弟学校的学生,有文幼章先生之子文忠志先生(Stephen Endicott)、云从龙先生之子云达乐先生(Don Willmott)、启真道先生之女Marion和陆德礼先生之 女Beth。这次Beth带着她的孙女Jessei一同到中国,并在成都与光曦见了面。Beth曾在1989年重返华西坝, 见到了振华与君儒。那是一次十分欣悦的重逢。
 

   The lady红衣is Beth, 右边 is Marion Walker, Stephen, Stephen Endicott and Don Willmott.

光曦后排左。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这是1996年在Beth家(多伦多),光瑜、光理、王秋和Beth。桌上放着Beth父亲Mr.Lutley的中国照片影集。

2008年,光曦分别与Beth、Jessica、 Stephen Endicott、 Don Willmott和Glen在华西坝会见时的合影。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我们父母与他们家庭在不同时期的照片

 

   这是君儒家庭照。父亲张凌高抱着最小的儿子季泽,他也就是在婚礼照片上左边的男孩。左边是母亲王梅修, 君儒在右边。前排左起依次为二弟维华、妹妹仲贤、大弟幼凌。后来幼凌成为耳鼻喉科医师,维华成为外科医师, 仲贤与季泽成为药师,他们都毕业于华西。

   下面是五兄妹成年后的照片,能看出谁是谁吗?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照片上可爱的男孩(Page boys)君儒最小的弟弟张季泽(Zhang Jize)结婚相

   君儒的三个弟弟,依次为二弟维华、三弟季泽、大弟幼凌,他们都是足球好手(1952 )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照片:张凌高,王梅修

   1943年,振华在华西坝钟楼旁边,校南路一号校长居(现为八号院),给校长张凌高拍下这张他正在写字的照片。张校长口才极佳, 中英文皆可。他是华西协合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领导华大二十余年(1926-1947)从副校长起, 就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四处奔走。在艰难的抗战时期,沦陷区和沿海一带大批学校老师、学生逃避到大西南,聚集在川、 滇两省的成都、重庆、昆明三地,其中成都是学校集中最多的地方。张校长及华西协和大学满腔热情地欢迎他们到来,共同办学。 有华西协合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及后期的北平燕京大学、 协和医学院部分师生及护士专科学校,在这里不分主客共同办学,云集了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如:钱穆、陈寅恪、缪钺、 吴宓、魏时珍、蒙文通、朱光潜、梁漱溟、戚寿南、陈耀真、侯宝璋、程玉麟、张查理,并邀请名人如:冯玉祥、李约翰、 顾维君、华莱士、威尔基、尼赫鲁等来学校演讲,成就了华西坝最光辉的时期,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时期”。张校长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1947年退休后,张君迈利用他在社会上的名声,将不懂政治、 书生气的张凌高拉入民社党,至此卷入政治漩涡。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关入证训班,定为反革命分子,1955年病死其中。 到八十年代,经家人申诉,乐以成教授等人大力帮助,上报到中央,张凌高案得以撤消,平反,恢复名誉。

   光曦在1965年,给君儒母亲王梅修拍下这张春意浓浓的好照片。君儒母亲在华西坝倍受尊敬,老一辈人都称呼她“张师母”。 她也是一位爱花的人,最爱种的是大丽花(红苕花),其品种多、花型大、色泽鲜亮,且花期长达数十天。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Ruth’s father is in the middle. 张校长 (中)

 

振华(立)与同学作四川少数民族血型調查 1935。振华赴美留学前 1946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振华华西毕业1938年;君儒华西毕业与父亲合影1937年。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君儒同班段玉清与邹海帆结婚。君儒作伴娘,谢成科为伴郎。

 

君儒与段玉清的孩子们在校长居院子草坪上。右边邹瑚莹,左边邹玲莹,中间是光曦和光瑜,1947年。

 

君儒与同班同学。眼科医师毛文书(前右)牙科医师段玉清(后右),蒋良英(后左)。


 

在华西工作了 。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君儒同班(上排),母亲也在。

 

1947, 君儒去加拿大前与光曦,光瑜。        1946, 振华赴美留学前与家人。

 

46年赴美前留影

留学生活

振华(右),周紹吾(中),夏良才(左,牙科医师)。

 

留学生与加拿大朋友们

 

49年的圣诞节(多伦多)

哥伦比亚大学留影

 

 

 

华西婚礼留念及其它活动

1937年毕业和欢送留念

 


 

   振华一直爱好体育运动,体魄高大、健壮。七十年代参加学校中老年教师体育比赛,前左二戴眼镜者。还有龚锦源、兰庭剑等人。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君儒在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进修出国前
 

   1950年,多伦多。君儒与刚一个月的光理。君儒在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进修,光理出生在该院。1989年, 加拿大朋友在医院档案中找到光理的出生证,上面有小脚印为证,这样加拿大政府就恢复了他的加拿大公民身份, 同年光理回到加拿大定居多伦多。2001年光理的儿子杨永涛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化学系。

 

   振华出生于一个公谊会(Quaker)家庭,弟弟李耀先、妹妹杨煦春都毕业于华西,均为药师。 母亲杨李琼瑶是一位非常严厉又爱后人的长辈,大家又尊敬她、又怕她、又爱她。父亲杨培栋,号国屏。早年为同盟会会员, 参加辛亥革命时被清政府通缉。后来为重庆广益中学、华西协合大学校董,重庆广益小学校长。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重庆广益幼儿园(1916)

   当我收到Charles Tyzack送给的这张1916年重庆公谊会幼儿园照片时, 心中十分激动,因为5岁的振华(后排右一)与4岁的弟弟李耀先(第二排左四)都在上面,两人穿着一样的上装。5个中国老师,1个外国老师,女孩居多。Charles曾经给振华看过这张照片,他马上就认出了自己。 照片上的英国女老师叫Mary Nash。照片中两个外国女孩是Charles的母亲Caroline(陶大妹左站立)、姨妈Kathieen(陶二妹右坐), 她俩的父亲是陶维义(Alfred Davidson)。

   陶维义的大哥陶维新(Robert Dayidson)是1891年被英国基督教公谊会派遣赴华的传教士, 他在重庆城内白龙池创建广益女子学堂(Firends Girl School),李玉蓉(后改名李琼瑶)在该校就读。1892年又在大梁子办广益男学堂(Friends Boys School),杨国屏是男学堂第一班的学生之一。后由于学生逐年增多,须择址新建校舍, 于是陶维新之弟陶维义受命担当此任,于1903年购得南岸巴县崇文里文峰塔侧120亩林地, 并于1904年竣工。学校更名为广益中学(Friends High School),1905年 6月正式行课,陶维义任校长。

   陶维义原是英国空军皇家足球队主力球员。他从英国带来了足球、球衣,在此开展现代足球运动, 组建了广益中学足球队,命名“重庆福克斯队”(The Chungking Foxes).

   仔细看看这张1916年幼儿园的照片,不免有些许伤感之处。因为所有的女孩子——有的也许只有2、3岁——都被缠了足。振华、君儒的母亲们的足没有这么小, 只缠了一半,就放开了不再缠,因为她们的父亲对这种传统陋习并不赞同。振华的兄弟媳妇张世芳的母亲,甚至是天足,从未缠过足。 因为她父亲出国西方,眼界开阔了,就决定不让女儿受苦。在我们所知道的老一辈亲戚中,只有一位汪大佬子有一双很小的足。 旧中国称这种缠小了的足为“三寸金莲”。真是好听的名字,实为残酷的现实!


 

   1930年,振华在右,弟耀先在左,母亲琼瑶坐前面,她右边是方叔轩夫妇。方叔轩任华西协合大学 教务长,副校长,校长,(1944-1951)

   振华、君儒结婚共同生活了56年。君儒1997年去世。振华多活十年,于2007年去世,享年96岁,年龄高于家里任何人。

   他俩一同经历了风雨不断的政治运动。振华从美国回国后建立了华西胸外科,参加了抗美援朝外科手术队, 立了三等功。与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精神焕发,发挥余热,参加国际会议, 宣传和平,外国朋友称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 

杨振华 第二排右起第七人 (thoracic surgeon) 何伟发 第四排右起第二人 罗宗赉 第二排右起第三人 (dentist)

谢成科 第二排右起第十人 (dentist)  刘正纲 第三排左起第十人  胡 定 第三排左起第十二人 (engineer)

江靖芬 第四排左起第一人 (pathologist)  陈钦才 第五排左起第三人 (pathologist)

 

回国途中的合影

   这是一张历史性的照片(1950),1980年刊登在人民画报第十期上,现在陈列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这群朝气勃勃的中青年学者们正在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President Clevelland)上,从美国、加拿大经日本、香港回国, 历时近一个月。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高级人才,回国后在各自专业领域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很多人在文革中倍受迫害,有的人甚至死亡。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都重新释放能量,为祖国的崛起, 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自己的奉献!由于年事过高,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振华在第二排右起第七人,君儒带着还是婴儿的光理在船舱里,未能合影。振华的孙子杨永波, 完成了振华的遗愿,继承了祖父的事业,成为一名胸外科医师。2011年永波的妻子董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这张照片, 因此光曦在成都经过一番努力,收集整理了照片上华西学子们 (八人)的资料,寄给国家博物馆。几天后博物馆来电, 感谢光曦对这幅历史照片资料的部分补充。
 

振华全家福

   这张全家福是振华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赴朝前拍摄的(1952),那时他从美国回来两年,依然西装领带。 从朝朝鲜回来后就再也没穿过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穿上西装。振华十分珍惜他在朝鲜的这段经历。 当他在美国时就希望回到华西为祖国工作,他收到父亲来信,信中说新中国社会秩序很好,可以回来了。 因此当有机会参加这样重大的工作时,他非常乐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技术来抢救众多的生命!事实也如此, 在那里他获得三等功。那是因为卓越的医疗工作,挽救许多战士的生命,为战地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训, 以及对前线医疗器材的创造。他是四川手术队的副队长、代理队长。

 

 

 


 

Ruth with Stephen’s parents and her mum and three children.
 

 

 

 

工作证,会员证

   两张会员证两张工作证,那时四十岁多一点,副教授职称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年近八十才得到教授职称。

振华和君儒与华西同事们

后排左起:谢成科 xxx 杜顺德 彭吉人 吴和光 曹钟梁 杨振华 刘昌永

前排左起:熊璧双 张玉钿 魏志统 郑元英 张君儒 XXX 乐以成 李兴隆 兰天鹤

女职工合影

   八十年代四川医学院女职工集体照片,君儒在左边,她右边是肖义菊教授(化学)。两人在三十年代就是同学。
 

1962年2月8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外一胸科,振华与医护人员、病人合影。

 

振华与光瑜及在邻水县延胜公社林场知青们合影

   1965年,振华到光瑜下乡的邻水县延胜公社林场大队,看望女儿及她的同学们。那里共有24名1964年从重庆四女中, 下到农村落户的学生。对比文革中1969年以后下乡的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来说,她们就是老一代的知识青年,被称为“老知青”。

   他们坐在晒坝的玉米棒子上,年轻人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后面的碉楼是她们的住处。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照片上大家在公路上,右下方是刘家大院,白色圆柱状建筑物是大家居住的碉楼。文革后所有的老知青都离开了这里,大多数回到重庆。 院里有一家人买下了这个碉楼,但他把碉楼拆去了上半截,使它变为了一个房子。以后这家人不断出事故、生病或死亡。 村民们都确信这是因为他随意改动了这座古碉楼,犯了大忌,破坏了风水的 结果,至少是使碉楼变得很难看。当大家多年后重返林场, 看见碉楼变成这般模样时,都感到很可惜!。

   振华在林场住了10天。“有个城里的大医生来这里”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当地的农民都来求医,这使振华十分忙碌, 也十分高兴帮助任何来求医的人。当地农民称他为“太医师”!

振华、君儒在北京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后期,振华、君儒受英国凯氏和平基金会邀请,几次出国参加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世界大会(IPPNW)。 他们去过匈牙利、英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1989年君儒因病,由光曦陪振华去广岛出席IPPNW大会。1985年起, 振华都是用的国家公务护照出国,出国后不方便,后来他说他再也不想使用公务护照了。1989年 光曦就申请了私人护照去的日本。

振华、君儒在爱尔兰湖边合影

   1986年去北爱尔兰访问时的留影。我曾问过父亲你如果能选择一个你非常愿意居住的国家, 你会选择哪里?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新西兰。”父亲喜欢三道菜的西餐,尤其是最后一道甜食,这是他的最爱之物, 但振华从来血脂、血压不高。君儒有心脏病,也死于心脏病,两人的血样结果大不一样。

 

   这是在英国朋友Tony & Johanna Reynolds家,伯明翰。听父亲说起过,Tony曾在抗战期间在中国公谊会救护队工作, 开汽车为八路军运送医疗救护物资,卫生部的人很多都知道这些事,所以振华在卫生部办理出国手续时非常顺利。Johanna在华西协合大学女生院作监事。 她能做很好吃的甜点,振华一定吃了不少。父母尽情地享受与朋友们多年后的相聚。八十年代后期他们应公谊会的邀请,几次去国外参加IPPNW( 国际医师防止核武器)大会,全是公谊会资助的,尤其是凯氏(Cadbury)基金会。
 

与英国朋友合影

   这是在英国与老朋友合影,左边Jean Stubbs,她父亲Mr.Stubbs在华西教化学,1930年遭一盗贼抢他的“兰铃”牌自行车,而将他打死。 数月后,振华发现了这辆车,警察局根据这条线索,抓住了凶手。左二Elizabeth Harland,她同先生Brian 40年代来华西工作。Brian教地理Elizabeth在医院作社会工作者, 后来回到英国剑桥。Brian生前与成都地质学院交往甚多,八十年代末在那里教书。右二是Rose Tebbutt。她二十年代毕业于剑桥大学,1925年到中国四川,在盐亭县工作、居住了几十年, 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五十年代初回到剑桥,直到102岁的高龄去世。1986年振华、君儒访问剑桥时,Rose Tebbutt已经80多岁高龄了,但她坚持要自己为客人开车, 心是热忱的,但她的眼力与开车技术,的确让坐在车上的客人惊吓不少。她一边开车一边高兴地用四川话与客人摆龙门阵。 当警察拦下一个老太太这样开着的车时,她继续用四川话回答警察的问题,弄得年轻警察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她这才反应过来,用英语与警察交谈。振华每次在谈到这事时,又是很好笑。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这是1985年在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会议上合影,照片上的人都是医师。

与公谊会朋友们在一起

   左上一张是与Betty Walter在郊外的会上。Betty在华西教了三年英文,是公谊会在八、九十年代派往华西的教师之一。

   另四张照片:左下,君儒与Barbara Bowman在约克乡间。Barbara出生在上海,她也是公谊会派去华西的教师之一。右下, 君儒与Herry夫妇在一个城墙边。Herry也在中国工作过(40年代)。

With Barbara Bowman in Yorkshire hill. With Herry.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华西摄影师戚亚男拍摄的“杨振华教授”。

   光曦为父亲拍了张这二张照片,父亲将它送给了华西胸外科全体人员每人一张。科里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杨爷爷!”。 华西胸外科是振华亲手创建起来的,如今已有很大规模了。最后他又在那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终年96岁。

   振华很上镜头的,对吧!他有一头硬硬的银白色头发,光曦一直都是他的理发师。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这两张照片是在成都锦江宾馆拍摄的,当时Tony 和Johanna Reynolds到成都访问。1980年代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君儒五兄妹及其伴侣在华西校门留影

退休后的父母振华和君儒

   华西医科大学从四川医学院恢复名称而来,邓小平题写校名。华西协合大学(1910)——华西大学( 人民华大,1950)——四川医学院(1953)——华西医科大学(1985)——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2000)

 

 

 

《杨振华传记》

   振华生平传记《时间将会澄清一切》是由Patrick Wood写的。Patrick也是公谊会派往华西的英国教师之一, 他在华西执教四年之久,一个非常优秀的英语教师。他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的奖状,他执导的华西外文系学生戏剧演出在电视台播出。

   中间照片是振华抄录这首诗的手迹:

山 川 虽 异 域,

日 月 乃 同 天。

天 涯 有 知 己,

魂 系 云 水 间。

   振华不是诗的作者,他选择了这首诗作为传记一书的封面设计,很明显,这首诗很能表达振华、君儒对海外朋友的情怀和思念。

   振华与Patrick交往甚多。Patrick常来家,周末也来一起做礼拜。 正是Patrick的努力,才记录了振华长长一生的经历。这是一本很珍贵的书。两人合影是华西摄影师赖云章在九十年代的作品。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相互合作”

   这是一张英国公谊会印制的茶巾,题目是“相互合作”。振华将这张茶巾挂在他卧室的墙上,正对他的床。 这幅画与那首诗一样,很切贴地表达了他的情怀与愿望,思念与观点。

   亲爱的朋友,也许你从来未见过我们的父母,也许你听说过他们,也许没有。但是我们认识你, 我们愿意与你一起分享我们对父母的怀念与祭奠。振华、君儒在他们长长的一生中是正直、诚实、坦白、真实的, 他们受过许多痛苦与磨难,但他们有自己的信仰,这种深深的信仰帮助他们度过了一系列苦难,走完了一生。

   母亲的骨灰撒在她故乡璧山县,儿时玩耍村边的一条小河里,她祖父母也安葬在那里,这是她的遗愿。

   振华生前决定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华西解剖系,为医学教育服务。1938年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做解剖系助教。这个工作经历为他日后作外科,以及在密执安大学专攻胸外科时大有帮助。他说,那时凡是有关解剖的问题,总是他回答得最好,老师十分满意。过了七十年,振华将永远留在这里。华西的老前辈, 有几位在振华之前就将自己遗体捐献在这里了。他们是:护士长林克勤、牙科教授肖卓然、解剖教授王永贵。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有一件事,关于父母婚礼我不甚明白,就是婚礼日期是10月31日,这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夕(Halloween),中国没有这个节日, 但华西是由教会办的教会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呢?也许从中国人的观点,10月31日是不错的日子!

   老照片多由国内外朋友文革后送的。

   感谢亲人朋友们与我们共同纪念振华、君儒父母漫长的一生。他们一定会在天堂看着我们的。

   深切地纪念振华、君儒父母一百周岁诞辰!
 

                   Yang Guangxi 杨光曦  Yang Guangyu 杨光瑜  Yang Guangli 杨光理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在首都机场

   2010年9月27日。光曦、芸先、光瑜和君儒的妹妹张仲贤、胡启民夫妇在北京首都机场。光瑜是回国到上海参观世界博览会后回英国, 其余四人是乘机回成都去参加华西医科大学一百周年校庆(1911-2011)活动的。

光理、光瑜、王秋在德国慕尼黑(2011.10.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