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人在香港

 

张胜楷

 

 

      2010年华西协合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莘莘学子热烈祝贺母校华诞::

 

乐奏寿弦歌百岁

德辉彤史祝千秋

 

   光阴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华西』已四易其名,校名虽变,华西情怀永不变。

1949年前后(即民国时代和共和国时代)来到香港定居的华西人 有七十多人。从上世纪3080年代,跨越了三代人.。他(她)们有学文、学理、学商、学医,其中尤其以医、 牙学院学子人数最多。多数学子在香港找到了发挥自已所学技能的场所,「无不就其所学 ,尽责尽力,对香港社会,作出了不少贡献」。 特别是老一辈华西人的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他们是华西人的骄傲,他们是香港人的福气,他们是中国人的荣光。

 

 

 

香港华西人之家

 

 

        1950年初,黄梦花、刘素嫦学长成立了「 华西协合大学香港校友会」,每逢过年、过节邀约华西校友一起聚会。初时,在「民生」号邮轮上聚会,60年代他俩买了大宅,就改在黄府聚会。“医生”是香港政府认可 、受人尊敬的称呼,大家都称男主人叫黄医生”,称女主人叫“黄太太”。

 

    1978年12月圣诞节前夕,首次参加华西校友会的聚会。 随苏元三、王小慧学长,来到黄府。 它是座落在九龙塘森麻实道一幢别墅式豪宅。在大宅门前,通过闭路电视对话,侧门自动推开,,宾客请进。如果, 客人驱车来到,大门卷闸会自动升起,可驱车至大道尽头的车房泊车。车道的左侧,是三层主体楼房, 座南朝北,经小门进入底层长方形的大客厅,天花悬挂了两盏水晶大吊灯,厅内装筛豪华典雅, 厅内挂了一些圣诞装筛。厅外还挂了圣诞彩灯,充满了节日气氛。大厅北侧是双层隔音落地玻璃大门,透过玻璃, 可见厅外走廊下的大花园有十多棵参天大树,园中茶花盛开,红花绿叶,葱葱青草地,令人心旷神怡。

 

    刚坐下,黄、刘二学长即来到客厅, 他吩咐助手端茶送水。黄医生身材高大、结实,态度严肃, 讲话直爽,犹如包公 ,令人敬畏; 黄太太则是南方女性的标准身形,面露笑容、态度和霭。首次见面,气氛显得有些拘谨。黄医生随即问道何时来香港? 住在哪里?在华西学什么专业?何时毕业?在哪里工作.....? 一系列问题,如同面试,都一一作答。当谈及华西母校的近况,二位学长特感兴趣,彼此之间,摆谈起来似乎就感觉轻松、随意了! 言谈间,已近傍晚,学长们陆续来到,约有廿多人。他(她)们都是四、五十年代毕业的「老华西」。据说, 每次聚会都有八成以上的校友出席,校友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对集体活动的热忱,也是令其它院校校友会所羡慕。

 

    黄医生在圣诞聚会上作了简短讲话,并说:「今晚,还要向大家介绍一对刚刚来到香港的“后生仔女”......」。 其实,我们已到“不惑之年”,还算什么“后生仔女”呢? 在学长们面前、我们是晚辈,和学长相聚,深感言语恳切正直, 受到勉励、既长见识、又养品德。感受到这里是华西人团结、互助、友爱、温馨之家。

 

    其后,曹振家、刘效先、罗少游、刘士铮、林启勋、马宗琳,林翠蓉、李克睿、杨焕筑等医科校友先后加入校友会。第三代华西人已在此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事业有成,心系华西。 曹振家医生的公子曹国正等年青人创办的网页 华西埧朋友的天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集体回忆的好园地。 ( http://www.myhxf.org )

 

 

 

全国基督教大学同学会

 

   香港「全国基督教大学同学会」 (CHINES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ALUMNI ASSOCIATION ----CCUAA)是民国时代的教会大学,包括﹕之江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华中大学、福建协合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 燕京大学等十一所大学在香港的校友组成。从1950年开始筹备,1952年正式成立。 其后香港的崇基学院和浸会大学的校友亦加入CCUAA”,同学会的成员增至十三所大学校友会。

    每年,由一所大学轮值任 CCUAA主席。“华西”轮值任了四届主席,分别由黄梦花、 刘素嫦各任二届主席。每年,筹办一次周年晚宴。宴会嘉宾有基督教香港区大主教、香港有关院校校长、 香港政府主管教育官员以及社会名流。宴会印有精美场刊,列有首长嘉宾题词、图文并茂,介绍各校友会近况,以及贺词等。 宴会衣香鬓影、歌舞升平,各院校校友轮流上台,齐唱本校校歌。香港有专栏作家称赞﹕「民国校歌,空前绝后, 甚么样的校歌造就甚么样的人才,相信不是“谬论”。」

    宴会设有奖学金慈善筹款和颁发奖学金予教会有关院校的优秀学生。 宴会还有大抽奖,华西校友运气好,还得过几次大奖。

 

    CCUAA 每年秋季有一次郊游会,校友们热情、踊跃参予其中。既舒展身心、又结交朋友。

 

 

 

再学校歌校训

 

 

华西协合大学校歌

 

欧亚交通,文轨新同,邕邕碧水宫。

西既泯蒙,原隰麟龙,风尘郊薮中。

怀旧俗,维事变,本于风,文质递嬗无穷。

东方有圣西方圣,大道一凿堪通。

 

华西协合大学校训

 

亲爱精诚

 

    这是香港校友最为赞颂的四个字,它言词准确朴实、含义明晰深沉 ,可称之为雅俗共赏的醒世恒言。先贤有曰「博爱之谓仁。」「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大爱无疆,因为爱是人类最崇高、最强烈、最美丽、最妙不可言和最富意义的一种体验。.爱是大自然的第二个太阳, 爱使人们的心中永远是春天,爱是诗人和作家写之不尽的主题。因为世界上有爱,所以才不寂寞,才有可歌可泣的情事,才有真、 善、美的创造。

 

    幼年时期,我们接受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我们已将它深植心中。 在香港,学长们特别看重校训 ,因为这是格言、这是法则之言、这是规训之言。先贤的格言, 都是经验的累积。虽然时代环境已有不同,但人心千古相同虽然社会制度已改变,但做人的道理不变 。

 

    先贤有言「学者不论造诣,先定品格。」即是说 :人不怕才能不逮,只怕品格低鄙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众所周之的名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我们的先师,唐代最著名的医药学家, 孙思邈在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篇, 开宗明义地提倡 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 “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 与 “诚”。“精”是指专业技能的熟练, “诚”是指品性人格的高尚。即为医者必湏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在香港,每当学弟们获“牌”(考取执照)之时,华西学长们常以「医德可风」 四字勉励、祝贺。惟愿「仁心增气运,妙术补天工。」

 

    纵观香港高等院校的校训,从最年长的香港大学, 到最年幼的逸夫书院。均以道德至上作为做人的行为准则,训诫莘莘学子。

 

    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出自四书<<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明白道德和品行的意思「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即是比较 、分析、推究事物道理的意思。

 

    逸夫书院院训「修德讲学」。出自<<论语述而>>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i),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即只有修养品德,追求学问,兼而行之。修德以居仁由义,讲学以温故知新,两者兼备,才接近君子的境界。

 

    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林则徐,时任两广总督,写下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自策。

 

    这副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联,上联表述,海洋之所以阔大深沉, 是因为它不择细流,包纳百川。藉此告诫自已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从谏如流; 下联表述,崖悬高耸,陡峭壁立,入云摩天,经历了多少万年的狂浪飓风,岿然不动, 是因为它没有一丝一毫的邪欲杂念。用此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到光明磊落,刚直不阿。

 

 

    前人告诫我们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德国哲学家康德 ( Kant ,Immanuel )名言「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的美丽、壮阔、坦荡外, 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藉以比喻,为人处世,要胸怀大度,不存私心。告诫人们,应该不断努力步入一种“自我净化”、“无欲”或“寡欲”的佳境。

 

共话家常 不亦乐乎

 

 

    80年代起,华西香港校友聚会比较频繁一些, 母校以香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常有人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交流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港的校友,均会尽地主之谊,热情接待远方来客。多年来,香港校友接待母校客人多达千余人次。

 

    黄梦花、刘素嫦学长更是热情好客,每当有华西负责人”莅临 ,均会召集香港校友在九龙塘大宅,或在香港上海联谊会等会所,设宴款待、共话家常 。黄会长既健谈、又善谈,二文(中文、英文)、四语(普通话、上海话、四川话、广东话)、文言文,白话文样样皆能。

 

    曾记得在1994年圣诞聚会,大家闲谈时,有人提及, 黄医生的同班同学李志绥刚撰写了一本书----<<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黄医生说「李志绥一家几代人都是医生,名符其实的医学世家, 他曾祖父是清朝御医,没想到他也成了御医。当初,他也来香港,我说“大家一起干多好呢! 结果,他把老婆(吴慎娴)留在香港,自已一个人跑到澳洲航运公司去当 “船医”。1949年 初夏,他和吴慎娴来我家告别 ,说傅连璋(卫生部长)来信动员他回北京老家。一去就几十年, 秘而不宣、杳无音信!我们班,1945年毕业的,还有陈连佑、 李培华.‥,陈连佑医生在“伊莉莎伯医院”放射科当权威, 李培华医生搞妇产科,香港、美国二地行医。」

 

    转到其它话题,言谈正欢,突然一后生女”不睬冒昧问道 黄医生,堂堂男子汉,怎么取个“女仔”名呢 ?」。瞬时之间,气氛一下变得尴尬。黄医生毫无吝色、且十分诙谐 的侃侃而答「我老爸是鲁班门徒(木匠出身),脾气“性同姜桂”,有点燥热 ,家境生活也不宽裕 。我出世后,就望我能 “梦笔生花 ”当文人、作家 。既可写文章赚钱 ,又可为穷人出“气”......」真是妙语解颐、趣意横生,一时尴尬全消。 黄医生的性格直爽,不少人都说 :他看不“顺眼”,就会“闹人”,如有不悦,詈辞回应。他常出席电台、电视台清谈节目,作嘉宾针贬时弊,指出港英政府的不是, 专为弱势群体和市民大众鸣不平 。中、英文报章对他早有 “市民喉舌”的美誉 。我们乐见他 :“梦笔虽未生花 ;妙舌确已生辉”。

 

    说起 华西牙科”来到香港的人,也不少 ,一双手指数不了 。细算起来,真是如此

 

    曾蜀芳、余寿廷 (1944 年毕业)资格最老。大家尊称曾蜀芳 叫 “曾师姐” ,她长期精诚服务于政府牙科部 ,直到退休 。至今 ,九十多岁,与儿孙团聚,精神可佳。

 

    余寿廷 人称“廷哥”,早期在港岛中环万宜大厦诊所开业 ,退休后已赴美定居 。

 

    陈玉明( Dr.Eugene Y.Chen,DDS1947年毕业,获牙医博士学位 。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牙学院继续深造并定居,后在美国密歇根州(Michigan)开诊所 。他最津津乐道的是 :善长“根管治疗”,70年代,曾任美国福特总统(Gerald Rudolph Ford Jr.)的牙科御医。1979年来香港, 在九龙弥敦道东英大厦开牙科诊所,美国驻港领事馆及美资企业员工,是其主要服务对象。

 

    严开仁 (Prof. Peter Yen Kai Jen 1947年在“华西”毕业,获牙医博士学位 ,先在“北大”医学院口腔系工作 。次年,即赴美国哈佛大学牙学院学习。1954年获哈佛大学牙医 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二十多年,曾发表论文50多篇,先后获“哈佛大学优异教授奖”、“哈佛大学优秀校友奖”、“哈佛大学主席奖”等多个奖项。 1980年,将近退休之龄,应香港大学邀请,来香港筹建“香港大学牙学院”,负责“儿童牙科及矫正系”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1982年先后为母校、 湖北医学院、首都医学院的教师,培训“固定矫治器”的应用技能,还在北京、广州等地办学习班 。当年的学员 ,今日已在全国不少省市,成为口腔矫正治疗的专家或带头人。 1986年获颁授“华西医科大学荣誉教授”荣衔。1989年, 受聘任广州中山大学口腔正畸科主任,并创立 “严开仁矫正技术研究中心”、编着<<实用口腔固定正畸学>>

 

    严教授和夫人是虔诚的基督徒”,在香港期间,每逢周日, 都会去油麻地避风塘的渔民教堂做 “主日崇拜”为主作功,扶贫救困。他的儿子 Dr.Stephen Yen 198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牙学院 ( DMD .Harvard University ,U.S.A.),1986年随父在香港行医 。

 

    王学农 ( Dr. Wang Hsion Nung DDS ,1948)、 梁永耀 (Dr. Liang Yung Yao DDS ,1948 )先服务于、香港政府牙科诊所 。退休后在港岛中环德辅道开诊所行医。

 

    叶仁辉(Dr. Yan Jin Hwee ,DDS ,1949, OBE, JP )长期任香港政府牙科主管,曾任多位港督的牙科顾问 。还在FDI任职 ,荣休后又延聘两年筹建港大牙医学院,再在香港中环设诊所行医。

 

    陈典文(Dr. Steven Chen Tien wen, DDS,1950 ) 长期在香港政府牙科部工作,十分热心校友会及CCUAA的义务工 作,热忱关怀和帮助后辈。退休后在九龙弥敦道自设诊所行 医。直至1987年赴美国与儿女团聚。

 

    以上八位“华西口腔”学长,求学于民国时代,毕业时皆获“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博士学位”。到香港后,得到港英政府的“认可”, 他们都是先服务于政府,多数成为政府的高级牙医官。退休后,再开诊所私人执业 。

 

    共和国时代毕业的“‘华西'口腔”学子 有 : 范长义 、张菱萼 (54 )、张胜楷、刘伊莉 (61 )、冯朝华 (62 )、林宜华 ( 63 )、宣瑞林、杨佑河、刘崇惠 ( 65 )、巫惠宜 ( 66 )、袁川辰、崔静娴 ( 83 )、潘炎 ( 85 )、鲁庆荣 ( 90 ) 等十二人。虽然,最初都得不到港英政府的承认但是,大多能通过艰辛的“牙科执照考试”( The Licensing Examination )、获得「牙科医生/注册牙医」( Dental Surgeon Registered Dentist )的名衔。

 

    香港政府严禁医生卖广告或自我宣传,招牌的尺寸和数量都有规限 。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 「不专业行为」(“unprofessional conduct” )。当我们取得执照之时 ,即收到「香港牙医专业守则」小册子,要求仔细阅读, 彻底了解内容,以免不慎违反公认的专业道德行为准则, 导致牙医管理委员会采取纪律行动。

 

    华西医科校友潘荫基、丘寿田、苏振元、许国安等医生, 在香港知名度颇高,潘荫基医生更兼有港大医学院教学工作,专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每一年 ,香港政府宪报”都会公布注册西医和牙科医生的名录,包括 :姓名、学历、地址、电话号码等,供市民查询 。商人们的头脑转得快,“医生”的邮箱, 经常塞满他们的宣传广告或样品。收到的电子邮件也多属“垃圾”, 商业社会就是如此“多姿多采”。

 

    华西校友皆能积极投入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华东水灾”、“南亚海啸”、5.12汶川地震”、8.8台湾水灾”等都参予支持。 因为有了见贤思齐的觉悟,变得有责任心和公益感,形成一种「 挣钱是个人能力,捐钱是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黄梦花、刘素嫦、 宣瑞琳等先后在母校设立了奖学金。马临、梁永耀、叶仁辉、 罗少游等捐资、捐车、捐书、捐研究室等 。罗少游不负众望,为蒋庆云奖学金“保本增值”, 耗费不少心思和精力,这一切都表达了对社会、对母校的爱。

 

 

“市民喉舌”黄梦花伉俪

 

    黄梦花 (Dr .Huang Mong Hwa ,Deany OBE, JP )1920724日在上海出生,1945年获华西协合大学和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双学位,并到广州行医 。1946年刘素嫦( Mrs .EstherHuang ) 从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毕业,回到广州,二人结婚。

 

    黄梦花曾任广州中央医院内科署理总医师,月薪仅50多元, 受生活所逼,于194712月到香港谋生,十分幸运, 在政府医院找到工作,月薪有900多元 :生活有了改善 。约半年,刘素嫦携女来聚、开始幸福生活。虽然如此, 香港医学界的排外意识非常浓,外来医生,普遍受本港毕业医生的歧视,为了生活,惟有“忍气吞声”。 当时,肺结核病流行,缺乏特效药,黄医生专程去英国进修,19556月获英国韦尔斯大学结核病专科文凭,19566月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内科文凭。回港后,仍受歧视,决定离开政府医院, 自己开诊所行医。不久,医术广受市民好评,嬴得「铁肺圣手」的美誉。

 

    黄医生关心社会民生,为市民争取公义,不平则鸣。1967—1986年连续五届以华人最高票当选“香港市政局议员”, 长达十九年之久。 中、英报章常以“市民喉舌”,“民主先驱''、“香港的罗宾汉”,香港压力团体的“祖师爷”等等称号赞誉。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仍缺医少药,仅香港大学医学院培育人材, 医生供不应求,但非英联邦毕业的医生又不获认。 黄医生针贬时弊,要求政府设立“非英联邦医生执照考试”机构 ,领导在香港注册的非英联邦医生反歧视、争平等运动。 他因政务繁忙,宁肯暂时关闭诊所。在最忙的十年, 几乎完全不管诊所医务,坚持将政务搞好。朋友都笑说他“弃医从政”!

 

    黄医生高瞻远瞩,1968年、最先提出「 应在中文大学开办医学院,以解决医生不足的问题。」但有人反对说「香港大学已有医学院,再办医学院花费巨大......。」.将问题拖延了多年 。直到1980年,马临任中文大学校长期间,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终于正式成立。并由蔡永业首任院长。

 

    1968年,黄梦花任 「香港中文教育促进会 」会长,广邀民间400多个社团,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响应,成立「 香港各界促成中文为法定语文联合工作委员会」,全面展开以争取“中、英文同为法定语文”为目标 。同年,1月20日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学生会举办“中文列为官方语言问题”研讨会,学生运动的开端亦以此为目标, 发起全港市民签名支持,收集到34万签名, 自费去纽约联合国总部及伦敦大英帝国政府,反映香港市民的心声 。他领导全港市民表达的强烈要求,终于在1974年获得成功, 使中、英文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1970年,黄梦花还提出 :“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将小学的中文课本重新修订”,“解决香港的交通问题,修建地下交通网络”均顺利获得接纳,并得以实施。

 

    19711976年,任香港环境卫生委员会主席、领导“全港清洁运动”,在两年之内 ,使香港这个“世界最脏城市”焕然变成“世界最清洁城市”( 1973 )

 

    贪污,在七十年代初是殖民地的常态.1971年 第25任总督麦理浩 ( MacLehose )新上任,就遇上了黄梦花等几位民选议员,「 在社会上汇聚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不断评击政府贪污,强烈要求“彻底铲除有组织的贪污行为 。学生们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集会, 抗议和批评政府未能恰当处理贪污问题,集会获得数千群众响应 ,香港政府终于明白到必须有所行动。」港英政府经过几年的蕴酿, 最终成立了专责打击贪污的「亷政公署」。

 

    1979年越南解放,有数千香港人未能及时撤离,滞留在越南西贡(胡志明)市、港英政府想营救他们,苦于无邦交, 无法循正常途径交涉。最后想到“取道于民”,找到黄梦花, 希望通过民间途径与越南新政府交涉,黄梦花回忆说 :「当时,港府政治顾问对我说﹕“在民间人士中你是声望最高的 ,希望你能出来帮手”......。」刚巧有一架越南飞机留在香港、 有两名越南官员在香港寻求交涉,并将两官员的联络电话告诉我。最初 ,并不顺利 ,无法和他们谈 。后得知他们行程,有意去等待、等了半小时才和两官员会商 ,最后、达成协议,让数千香港人分批撤回。」

 

    1981年初 ,英国宣布“新国籍法”,使香港250万“英籍”人士既不能在英国工作,也不能长期在英国居留,激发了香港人对“前途”的疑惧。当时,行政、立法、市政局议员多要求维持现状, 且有人组团赴伦敦,要求英国政府不要放弃对香港的管治,黄梦花独排众议,多次建议 ﹕“香港应回归祖国,成为高度自治特别市,四十年不变”。同时,数次到广州向“廖公”( 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及港澳办主任廖 ) 反应港人的忧虑和自已的建议 。虽然,被香港不少人士抹“红”,和媒体指责为 “谬论”。但却与后来的“中英协议”殊有雷同,令人欣慰。

 

    「繁荣娼盛」,是香港长期存在的问题,针对「一楼一凤」、「 性工作者」衍生的黄、赌、毒等犯罪事实,黄医生一贯坚持 应设「红灯区」、统一管理,让「娼妓合法化」 。但经过多次辩论,未能统一认识,问题悬而未决。

 

    黄梦花热心社会事务,身兼香港医学会董事、 香港政府医务委员会委员、香港房屋委员会委员 (兼行动委员会主席 )、香港雅礼学会会长、香港上海联谊会创会会长、1982年获委 任为“太平绅士”、1986年获授O.B.E.勋衔和美国田纳西州“荣誉市民”荣誉 ,1986-1998年任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华西协合大学香港校友会创会会长及永远名誉会长、 CCUAA创会人及第十届、第十九届主席 ,是香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黄梦花一生爱祖国、爱香港、爱“华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于200781日逝世 ,同年89日在香港世界殡仪馆举行安息弥撒 ,17日葬于美国罗省玫瑰山庄。

 

    刘素嫦19207月在广东省梅县出生,1946年在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药学系毕业、1948年到香港定居。 她既是少有的药品专家、又是积极的社会活动人材 。早年,她协助创建了「香港药学会」,七十年代,又组建了「香港执业药剂师协会」任两会会长。是「香港药学会」唯一的荣誉会员 。她是临床医生和市民的药品顾问,她希望医药分开, 防止药品错用、滥用和不合理处方的发生。1986年代表香港 药剂师出席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刘素嫦育有三女一子,皆在美国事业有成。朋友们一致赞扬她 :相夫有道、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1950年她与黄梦花共同建立「华西协合大学香港校友会」 曾任CCUAA 30( 81---82)、第36( 87---88 )主席,她关心母校、热心公益,捐赠十万美元,在“华西”设立「黄梦花、刘素嫦奖学金」,鼓励华西学子努力学习, 报效国家和人民。

 

    刘素嫦因长期生病,医治无效,于2008115日逝世。 我们永远怀念两位创会会长,当语言难以表达深沉的情感时 ,也许祈祷是最能寄托哀思。让我们为两位学长祈祷吧

 

 

医学一哥蔡永业

 

 

   香港人喜爱将部门或界别首长叫「一哥」。

 

   蔡永业 ( Prof .Gerald H. Choa OBE,JP ) 中学时代 ,就读于“香港华仁书院”(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 ,这是首间华人管理 ,1919 1216日成立,香港著名的男子英文中学 ,今日特首曾荫权等政、商、学界名人多出自该校。市民喜欢称其学生叫「华仁仔」(Wahyanite )

 

   1941,日军侵占香港,在读“港大 的蔡永业,无法继续学业,由侯宝璋教授推笃 ,在院长Gorden King的带领下,经过近半年的漫长路程,1942年夏, 到达成都华西埧,寄读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获医 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讲授“病理学”。

 

   1948年,回到香港,初期参加港府工作,任内科专科医生, 后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讲师。

 

   1954年,与精神科叶宝明教授等成立「香港心理卫生会」, 任该会会长历时33年 。六十年代,他是港英政府,首位华人获任署长级官员。19701977年任香港医务卫生处副处长、处长、香港医疗辅助队 总监。1970年获委任“香港立法局官守议员”。1972年获委任“香港行政局官守议员”。同年,获颁授OBE勋衔。

 

   1977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立,1980年人员到位,蔡永业任中大医学院首任院长及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1981年,筹备多年的医学院正式招收学生。霍泰辉(儿科教授 、院长)回忆当年情况 ,说道 「蔡永业教授德高望重,在聚重纷云,各不相让的环境下, 仍能驾驭群雄 。经过了起初的磨合期,同事间建立了互信, 渐渐可以容纳各家意见,聚百家之长的好处终于显现出来。此后 ,“威院”(韦尔斯亲王医院一一中大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能够率先摒弃了许多香港医院积存的陋习,许多外来的新思维、新规矩,亦得以在“威院”成为主流 ,并渐渐的影响了整个香港医学界。中大医学院能够建立良好结实的基础, 以后更成为在地区和国际有影响力的医学院。 蔡院长和一班创院系主任老教授,真是功不可没。」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蔡永业著「何启传」) Choa. G. H.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Kai >>.这是为香港医学前辈所写的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

 

   蔡永业还任有不少要职 :香港禁毒常务委员会主席、香港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副会长、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副主席。此外, 还获有伦敦皇家内科学院荣誉院士、爱丁堡内科学院荣誉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法学博士等荣衔。

 

   1992年,蔡永业与几位病理科医生和古建筑保育人士, 谈及港岛中半山,坚道2号 ,这座于1906年兴建的爱德华式风格建筑物的保育问题。 因其前身是「细菌学检验所」,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名为「 病理检验所」,决定保存这座百年古建筑,定名「香港医学博物馆」 。其筹备工作便实时开始。

 

   经过四年,1996 322日「香港医学博物馆」正式开幕。这是继英国伦敦之后 ,世界上第二个城市医学博物馆。同年,成立「 香港医学博物馆学会」,蔡永业任该学会董事局及行政委员会主席。1999313日蔡永业在博物馆学会举办 的“博物馆精萃荟聚”首场讲座,作了 << A Brief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 (香港医学历史简介) 报告。其后 ,著 「香港医学简史」一书。

 

   2001年蔡永业逝世,香港心理卫生会为纪念他三十多年来对该会的贡献,成立了「蔡永业医生纪念基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还设立「蔡永业医生纪念奖学金」。

 

   2003316日,香港医学会合唱团,在香港大会堂大剧院 、举行“杏林歌韵传心声”慈善音乐会,为蔡永业医生基金筹款。

 

   2003121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为纪念蔡永业对本港医疗服务及医学教育的杰出贡献, 在韦尔斯亲王医院,建立了「蔡永业心血管中心」。

 

 

 

牙科一哥叶仁辉

 

 

    叶仁辉 ( Dr .Yap Jin Hwee OBE , JP )

 

    叶医生 1949 年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毕业,全班有王翰章、陈安玉、王模堂等十人通过论文答辩,同获牙医学博士( DDS )学位。毕业后回到香港,长期在港英政府牙医部工作。当时, 在该部工作的牙科医生仅有三人,“华西”就占了两人。随工作的扩展,先后推笃了八位“华西”毕业的牙医到政府牙医部服务。

 

    19551956年,任香港政府牙医部第六届主席, 任内促进该部与香港牙医学会合并,叶医生是“香港牙医学会”的创会会员,该会初期仅 16 人,至今会员已达1600余人。

 

    同年,领导香港牙医发起参予成立亚太牙医联盟” (APDF ),令香港牙医学会成为亚太牙医联盟的创会会员组织 。叶医生被推选为亚太牙医联盟荣誉司库 ( 1964—1970 )

 

    1956 年,获委任为“香港牙医管理委员会”代主席、 “国际牙医师学院士( FIDC )

 

    1971年起,任“国际牙医师学院科学与教育杂志”( ICD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Journal ) 编委。

 

    19701974年,叶医生获选任“国际牙医联盟”( FDI )副主席,1970年代表FDI ,出席韩国牙科学术会议,并向韩国牙医学会 ( The Korean Dental Association )推介FDI的相关事宜。获该会颁授“韩国牙医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叶医生在香港牙医界中,以第一 ”人次,获得数项荣衔﹕ 1973年,任香港牙医管理委员会主席,获委任为“官守太平绅士” ,在香港历史上是第一次。19791210日,从政府荣休之后,又以首名牙医身份获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1975年,获选为法国巴黎“皮埃尔 福查德学院”院员( Pierre Fauchard 16781761,是公认的“现代牙医学之父”,以其名字命名的所谓 Fauchard 's ==“边缘性牙周炎” ,即可见其一斑。) 叶医生还获选 为“社区医学会 ( the Society of Community Medicine )香港分区”主席 ,这是首次由牙医任此职务。

 

    1977年,为表彰叶医生对香港牙科医学作出的贡献,获颁授 OBE 勋衔。并记载于英女皇50寿辰的荣誉大典中。至今,是香港获此荣殊唯一的牙科医生。

 

    叶医生十分关注香港的牙科学教育,早在1952年就提议建立“牙学院”,直至1976年香港立法局才通过,在香港大学建立牙学院,1978年香港大学牙学院选址、奠基。叶医生荣休后, 再受聘两年参予了“牙学院”( 菲腊亲王牙科医院 ) 的筹建工作。2004年获 APRO/ FDI 颁授“永久荣誉会员”荣衔。

 

    叶医生积极参予社会慈善活动,任香港叶氏宗亲総会永远荣誉会长。

 

    关于苏瑞波纪念杯”,这是叶医生和夫人苏瑞銮女士共同设立的“表彰性奖杯”。

 

    苏瑞波先生任职监狱导师 (他是叶医生的小舅子),于19581117日,在香港歌连臣角教导所当职时殉职 。香港惩教署为纪念苏瑞波先生, 每年由惩教署官员会所管理委员会, 将该纪念杯颁发予对会所作出最大贡献的会员,以表扬其服务精神。 首届“苏瑞波纪念杯”于1979年颁发,前惩教署署长简能是第一位获颁该纪念杯的人士。

 

 

 

众人敬佩的马临

 

 

    马临 ( Prof .Ma Lin CBE , JP ) 1924 3月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原籍浙江宁波)中学在香港英皇书院就读。香港的华西校友均敬称马临学长叫“马校长”。

 

    马校长慈眉善目、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谈吐温文尔雅。 他身上除了学者的儒雅,更感受到从书香世代中散发出的一种气质,令人感受到温馨的关爱和慈祥。

 

    马校长的父辈九兄弟之中,有五人曾在北大”、“清华”教书,是当时精英文化圈中的中流砥柱, 与许多著名文化人过从甚密。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倡导者齐名,当时有所谓「一钱 (钱玄同 )、二周 (周树人---鲁迅、周作人)、三沈 (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 )、五马 (马幼渔、马衡、马鉴、马太玄、马亷 ) 」几个兄弟班之美称,在知识圈中声誉甚隆。他的父亲马鉴先生, 在二十世纪初,与香港大学渊源甚深,曾任港大中文系主任, 是香港这片殖民地统治土地上,专上母语教育的先驱之一。

 

    194112月,日军侵占香港,1942年马校长随家人离开香港 ,几经艰辛到达成都 ,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学习。1947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 并留校任教。后获奖学金赴英国利兹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继续升读哲学博士课程 ( PhD )。利兹是英国的羊毛业重镇,亦是研究蛋白化学最理想的地方。 其后,在伦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对临床生物化学、 特别是对孕妇荷尔蒙变化如何影响胎儿的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57年,马校长回到香港,受聘任香港大学病理系讲师。 在港大工作了七、八年。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次年即转校到“中大”,并在该校创立生物化学系 。由于对该系的发展、贡献良多,在科研方面表现卓越,获擢升为生物化学系首任讲座教授。 因其杰出的学术领导才干备受推崇,1973年获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1978年更荣膺香港中文大学第二任校长。他了解办学之路依然崎岖,但坚定地指出「其处境实如逆水行舟, 不允许有松弛间歇的余地。」明确表示 要把中大办成真正现代化的,有国际水平和声望的大学同时 ,又必须是一所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大学。」「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是中大的创校使命。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目标, 他亲自主持各个主要学术发展项目,提倡博雅教育,致力建立大学的双语及双文化传统, 这种教育理念和宗旨一直延续至今。1981年,在马校长领导、 筹备了多年的中文大学医学院正式招收医科学生,现今医学院在医、 教、研三方面皆达至国际水平。马校长还创建中大工程学院, 致力发展研究计划及配套设备,令大学不断开拓、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发展的需要,中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设施和资源都成了大问题。马校长说「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纯粹出于偶然 。那是在19856月初, 我接待校董会成员邵逸夫爵士到访大学,带他参观校园,我们无意中来到一个地方......,邵爵士看到这两个平台,就问是用来做甚么的。我说, 那是留待大学日后有足够资源的时候,去兴建第四所成员书院的。 我就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邵爵士也没有再说甚么。几天之后, 邵爵士致电表示愿意捐助中文大学兴建一所新书院,并问一亿元是否足够 ? 当时,这个巨额捐献,不但成为大学的纪录,也成为香港的纪录。」

 

    19867月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 ( SHAW COLLEGE )获香港立法局通过其法定地位,正式成立。1987121 举行奠基典礼,该日定为“逸夫书院院庆日”。1988年,逸夫书院的第一期工程落成启用 ,19903月全部完成启用。

 

    马校长于1987年荣休之前, 即开始出任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一职,并连任至今。 从逸夫书院筹创、建立、发展,皆全心投入,悉力以赴。为表彰马校长作出的贡献 ,1987年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决定,将科学馆南楼命名为“马临楼”。

 

    多年来,马校长协助邵逸夫爵士捐资内地和香港为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做了大量的工作。邵爵士在二十多年中,向中国内地捐资已达35亿 元,兴建大中小教育、医疗、科研项目,5329个,遍及全国31个省市(20071月计) 马校长忆述邵逸夫爵士说过这样一句话「都说赚钱很难, 但有了钱怎样用,怎样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也很难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也应用之于民众。」在捐资工作中 ,不难发现马校长竟然是邵爵士的“捐资代理人”。

 

    2002年,在马校长的积极倡议下,“香港邵逸夫奖基金会”正式设立「邵逸夫奖」(The Shaw Prize )。该奖的组织架构有﹕“理事会”,下设“评审委员会 ,再下设有三个“遴选委员会”。分别从天文学、生物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 等三个学科 进行评选。评选准则为 要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范畴获得突破成果, 并对人类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每一奖项的奖金100万美元 。每年颁奖一次。

 

    200497日, 笔者有幸应邀出席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一届「邵逸夫奖」 颁奖礼,祝贺获得大奖的六位顶尖科学家 。出席颁奖礼的海内外科学家、企业领袖、本港各大学校长、 副校长等近五百人,真是冠盖云集、盛况空前。「邵逸夫奖」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 ,它大大提高了逸夫书院以至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地位。马校长任「 邵逸夫奖」理事会领导人 ,至今已成功举行了六届颁奖典礼,可谓功德至伟。

 

    马校长是大家最敬佩的学长,他广受尊崇、获奖无数。1978年获 委任为香港太平绅士、先后获颁授英国 CBE 荣誉勋衔、日本旭日勋章、德国十字勋章、 香港特区政府金紫荆勋章、英国塞克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澳门东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天津大学荣誉哲学博士、 英国里兹大学荣誉法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 获宁波市及山东省临邑县颁授荣誉市民。

 

    马校长曾任全国政治协商会第八、九届委员, 还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与钱伟长共同负责教科文小组完成「基本法」第六章的起草工作,随后又完成区旗、区徽的主选工作。

 

    马校长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和建设,改革开放之初便积极促进大”与“华西”的交流,热忱接待母校的师 资进修和教学经验交流,开拓母校的新教学法,大力支持在母校建成''逸夫基础医学楼''和进入国家重点高校的211工程”。母校85周年校庆 ,为善不欲人知,热情响应陶 海鹏教授倡议,捐资设立“校友化学奖学金”。

 

    马校长至今仍负有逸夫书院董事会主席的重任 ,德高望重 ,堪称典范 ,大家恭祝他“八五康强春不老、四时健旺福无疆”。

 

 

 

 

文武双全蔡德培

 

 

    蔡德培(Mr. Stephen Tsai tehBei ) 192048日生于上海,幼小时因体弱多病, 在父亲的教导下,从七岁开始学习中国武术强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日浓, 十七岁在上海中学毕业之后转赴香港继续升学,并训练举重、健身。 十八岁参加「第一届香港健身及举重锦标赛」获冠军,其后更考获「 游泳拯溺章」。其后,与卢克强、刘牧等人创办「香港举重及健美协会」。

 

    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时,即转赴成都,在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1945在华西协合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回到上海,因练举重受伤,改为练柔道。1949年又从上海赴香港,为不荒废在“华西”所学,又进入香港大学学习两年,获香港大学教育文凭 ,正式投入教育生涯。

 

    1952年,蔡先生最初在香港「牛津英文书院」执教, 三年后转至「崇文英文书院」在该校讲授理化科目,直至19596月。同年,天主教道明会在香港湾仔司徒拔道41B 创立玫瑰岗学校( Rosaryhill School ),这是一所由教会主办的男女中学,校训﹕Veritas (拉丁文)「信守真理」,蔡先生受教会神父器重, 为该校创建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八间实验室,应聘任该校校长,一当就是二十一年,直到1981年超期一年,才得「荣休」。 该校教学严谨、学风活泼、设备完善,是全港首间有校车的学校。张国荣、翁美玲、梁家辉、陈慧琳、陈智思......等皆出自该校。

 

    蔡先生酷爱体育,教书育人之际,不忘柔道。1958年, 在香港英皇道开办了第一间柔道班。1960年,又创办「 南华体育会柔道班」兼任总教练。至六十年代后期,应多间学校、机构以及纪律部队的邀请开办柔道班, 所属的柔道场地已达五十余个。

 

    1967年,爱丁堡公爵访港视察学校, 发现香港学校皆有忽视体育锻练的倾向,提出建议;「每周应安排一次课外活动」。蔡先生受委任参加策划「 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推动柔道运动亦纳入该计划。同年1119日,香港无线电视台成立,特邀蔡先生带学子同场作柔道表演, 开创香港电视首播柔道的先河。同年,他创办「柔道黑带会」, 还通过南华体育会举办「第一届柔道锦标邀请赛」。至今,已是41届了!早年,港英政府对体育活动缺少资助, 蔡先生除了管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外,还要向社会贤达筹募活动经费,积极推行柔道活动、 组织交流和参加国际赛事。

 

    19709月,他团结全港热爱柔道人士,在「 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支持、见证下成立「香港柔道协会」(The Judo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首次率领香港代表队前往台湾高雄,参加「 第二届亚洲柔道锦标赛」、出席「亚洲柔道联盟大会」,令香港成为亚洲及国际柔道组织的正式成员。

 

    1972826,2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慕尼黑开幕 ,有121个国家地区、7173名运动员、195项赛事, 是最大的一次运动会、高新科技的现代化运动场、首次使用精确的电子定时器、激光测距仪、首次开通环球卫星电视直播......。蔡先生率领香港柔道代表队参加运动会,95日凌晨, 代表队居住的大楼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恐怖事件,他与恐怖分子正面相遇、身陷险境,终能沉着应付、化险为夷,受到英雄般的赞扬。返港后,港督麦理浩爵士接见慰问,他藉此向港督提出「政府应加强对体育事业投入」的建议。次年,香港体育单位, 即开始得到政府资助。令全港体育赛事和国际交流踏上新台阶。

 

    19791980年,蔡先生鼎力支持、 协助和推荐中国和澳门加入亚洲及国际柔道联盟19803月应国家体委邀请,组织率领香港柔道队赴北京、 上海、安徽、广州巡回示范表演和切磋交流。同年, 率香港队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第三届亚洲柔道绵标赛」,夺得女子52公斤级冠军,蔡先生获「金牌领队」荣誉。2003年,获荣升「 柔道九段范士」,是香港唯一获此级别的人士。

 

    蔡先生为香港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早被誉为「香港柔道之父」,是香港体育界名宿,深受香港人敬仰, 现任香港柔道总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健美総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体适能总会永远荣誉会长。而今四世同堂,体健目明,祝愿「 九志曾留千载寿;十年再进百岁人」。

 

 

20099月撰文

 

注释

 

1.太平绅士( Justice of the Peace ,JP )是一种源于英国 ,由政府委任民间人士担任维持社会安宁 ,防止非法刑罚及处理一些较简单的法律程序的职衔。香港太平绅士分为官守、非官守、新界三种。官守太平绅士都是公职人士,至少在政府工作十五年以上的副署长、秘书长、或助理署长,全港十八区的民政事务专员,将自动成为“当然官守太平绅士”。“非官守太平绅士”要经过政务司长为主席的遴选委员遴选,再由特区首长委任,一般是热心公益事务人士或对香港社会有贡献者。获委任者可在其姓名后加“JP”字样,香港人视其为一种荣誉和身份象征。

 

2.大英帝国最优秀勋章(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由英王乔治五世于

191764日创立。共分有

CBE ( Commander, Order of British Empire )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

OBE (Officer, Order of British Empire ) 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

MBE (Member, Order of British Empire) 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

 

参考资料

1.华西大学校友 总会编 <<华西九十年>>

2.王翰章主编 <<华西口腔百年史话>>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Prof .David Parker :<<Honorary Fellow A Citation Prof. Ma Lin >>,2003

<<荣誉院士马临教授赞辞 >>

4.吴伦霓霞 :<<迈进中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十年>>

5.顾平旦等主编<<名联鉴赏词典>>黄山书社 ,1988

6.张胜楷 <<缅怀黄梦花医生>> CCUAA ,2007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