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杨光曦

 

1894年,英国公谊会传教士陶维新(Robert John Davidson)在四川重庆朝阳街开办了重庆广益男书院(Freind Boys School),几年后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原来的学校容纳不下,就在重庆南岸文峰塔山购得一块土地修建新校舍, 公谊会派出了陶维新的五弟陶维义(Alfred Davidson)来主持新学校的修建工作。 陶维义酷爱足球运动,原来是英国皇家空军足球队的主力前锋,并入选了英格兰国家队, 但是其大哥坚持要他到中国来办学校搞教育事业,于是他放弃了心爱的足球运动,来到了中国重庆, 主持改名为重庆广益中学的新校址修建任务。1900年在文峰塔山 下开山平地,修建校舍,由于他舍弃不开足球运动,就在修建校舍同时,又修建足球场, 但是修建足球场未经英国公谊会总会同意,而且建筑费用已经超支,顾而被迫停工。

图一

1901年英国公谊会总会同意修建足球场, 陶维义又继续其工作。1906年建成四川第一块正规足球场( 图一),在新学校建成后,陶维义任广益中学校长,并把自己从英国带来的足球,开始了在四川最早的足球运动, 广益中学也成为西部足球的发祥地。广益中学也成立了清朝四川最早的一支辫子足球队,并以公谊会创始人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名字,命名为重庆福克斯足球队(The Chungking Foxes Football Team)(图二)。

图二

1910年成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文庙西街成立,发起人是英国人霍德进(Henry Hodkin)、陶维新、美国人谢安道(R.R.Service)及中国人杨少荃、杨国屏、杨德三等人。青年会董事长为杨少荃, 霍德进为总干事长,谢安道、杨国屏为干事,并在文庙西街青年会会所修建了成都最早的足球场, 球场的另一边已经靠近君平街了。不久后青年会会所遭遇火灾,于是1911年在科甲巷修建永久性会所,杨少荃为会长, 杨国屏等为董事,谢安道为总干事长。1913年新会所建成,1914年文庙西街旧部正式迁入新会所。新会所也修建了一个足球场, 后来因为修建春熙路,足球场就被占用去了。

1905年,毕启、陶维新、 启尔德等人联合发起筹建华西协和大学,1907年购买成都南门外的已经成为水田及乱坟地的古代蜀王孟昶的别院“中园”遗址百余亩地,并于1908年先期开办一所高等预备学堂, 即后来的后坝华西协和高中,1910年华西协和大学正式开学。 在修建校园时,陶维义也来到成都,他也把足球引入了华西,足球场也一并规划。从此在华西坝上就有了成都最好的足球场——华英足球场,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悉的一广场、大坝子。 这个足球场坐落在华西坝的中央,校中路之南。足球场西边隔着小河是校西路,小河顺流北上,碰到校中路后转九十度拐向东一路流去。 足球场东侧是南北走向的谐和路,谐和路西侧的一广场边上有一个由几座平房构成的小院子, 里面住着几户学校教职工,华显达及岳松龄等人都曾在这里住过。这个小院子四周被树木、竹林所包围,这就成了华西十景之一的“孤岛天堂”。谐和路的东面就是赫斐院(图三)。 一广场的南边是校南路,路南一侧是一排外籍教师所居住的小洋楼,从荷花池往西数过去,一号是校长所居住的“校长居”, 二号住的是苏木匠苏继贤(Walter G.Small)一家,三号是丁矮子丁克生(Frank Dickinson)的住所等等,一共有八栋小楼。 现在仅有一号和二号小楼还在,一号楼经多次维修后,现在作为外宾招待所使用,不知为什么叫成“八号院”了, 二号楼则较为破旧还住着一些人家。

图三

一广场是相当宽阔的,足球场是位于其正中央, 足球场四周是一个标准的四百米跑道,这个足球场在当时号称“东亚第一”。跑道以外与一广场的边缘还有相当的距离。 整个一广场就是一个大草坪,而华英足球场就是一个天然的草皮足球场。洋人们经常在球场上踢足球,并教会学生踢足球。如像丁克生、 苏维廉(William Small)、副教务长罗成锦(H.D.Robertson) 人都热衷于足球运动,有的还兼任体育教师,这样华西坝足球场促进了华西足球的成长, 使华西足球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成就了不少的足球人才,同时成立了早期的华西足球队(图四)。1941年英国皇家空军足 球队访问华西坝,在华英足球场与华西足球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攻战,最终华西足球队以52战胜了来自足球强国英国的这支强队, 成为坝上的一段佳话(图五)。

图四 图五

每年一届的全校运动会都在一广场举行,我父亲杨振华每次参加运动会总是要拿下很多项目的冠军。 他尤其擅长于田赛项目,如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等。那时候冠军奖牌是一个银质的盾形奖牌,上面镌刻着参赛项目和获奖者的名字。 小时候我在家里看见过这些银盾,上面都有某项目冠军与杨振华的字样,可惜在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年代里,这些奖牌都被捐出去“炼钢铁”了。

1950年,华西的师生员工在一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大会,迎接成都获得解放。

1951年西南军区首长贺龙同志组织西南地区解放后第一支足球队,参加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华西的学生就有七人被选中, 并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比赛。他们是张幼凌、张维华兄弟、龚锦源、黄纲维、欧建勋、吴晋鑫、翁先弟。全国比赛结束后, 球队回到成都,在少城公园(即后来的人民公园)进行了一场汇报表演赛,对手是成都中学里足球水平最高的华大附中足球队。 有趣的是当时张氏三兄弟都参加了这场比赛,老大张幼凌、老二张维华是西南队的队员,老三张季泽是华大附中队的队员, 兄弟三人同场竞技,代表各自的足球队进行比赛,一时间传为一段佳话。那时少城公园的足球场还是一个泥土地球场, 远不如华西坝的草皮足球场(图六)。

图六

我们上小学、中学的年代,每当学校放暑假的时候, 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整个假期都是我们踢球的时间,上午做完假期作业,下午就是属于我们的踢球时间了。 坝子上各家孩子都来到一广场,先由两个踢球最好的,大点的孩子,各为一队之首,由他两选自己的队员,依照石头剪刀布的结果, 一人选一个地轮流选择,直到选完为止。这时组成的两个球队就可以开始比赛了。往往整个下午都踢球, 直到几个小时后大家都累得不行了,这才罢休,各自回家。第二天大家又再来,照此选人、组队、比赛, 只是每天的队伍组成人员都不相同。就这样,华西坝足球场练出来的这些孩子们,以后在各自的学校,都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

1958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时,四川队面临降级的危险地步, 体委主任贺龙一道命令,将已经作了两年外科医生的龚锦源紧急调入四川队。正是龚锦源的加入,四川队战胜了对手而得以保级。后来, 龚锦源成为了四川省第一个足球运动健将。200878岁高龄的 他还成功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之一,到足球强国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传递北京奥运火炬(图七)。 直到现在龚锦源还参加每周一次老教授队足球比赛,真是老当益壮!

图七

一广场及华西坝上的众多草坪,还有另外一种作用 丁克生是坝上洋人中身材最矮的,但是身体强壮喜爱运动。他为华西坝引进了良种奶牛,建立了奶牛场,因此在华西坝上就有了牛群的身影, 而华西坝的草坪也就变成了奶牛群的牧场,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的奶牛在草坪上悠闲地吃着草,晒太阳,好一派农家田园风光(图八)。

图八

华西坝的道路上广植柳树,一广场四周更是长满了高大的柳树。而一广场的地势较低,每到雨季来临,广场上 积满了水,变成了池塘,好事之人就为它取名叫“柳塘”(图九)。 事实上华西坝上很多地方都会积水,像个水乡之国一样。春季来临之时,坝上众多的柳树开花,万千柳絮随风飞扬, 酷似冬季飘舞的雪花,故华西十景中的“柳塘压雪”由此而得名。

图九

实际上华西坝上的足球场不止华英足球场这一个, 在广益坝还有另一个草皮足球场(图十),但它仅仅是足球场而已,并不带有跑道。五十年代上大学路小学时, 我们就经常在这个足球场上踢球,还有班级之间的比赛。现在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真不是现在的小学生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有上不完的各种“兴趣班”,还被参迫加各种各样的“考级”,真是失去了童贞应有的乐趣。唉!

图十

在华西后坝的协中,还有一个足球场。在成都的中学里, 华西协中的足球队水平也是最高的,他们经常与大学生比赛。五十年代协中足球队中先后有王德明、龙华武、 周尚云等同学被选入当时驻在重庆的西南足球队。

1958年成都市政府修建一条宽阔的大道——人民南路,这条大道从北往南,正好在华西坝中间穿过, 占据了校园中包括一广场很大一部份,从而将华西校园分割成东西两 部分,因此一广场上的足球场被迫向西位移。好在原来的一广场足够宽大,足球场四周有很富裕的空地, 因而能够重建一个标准足球场及田径跑道。在这个足球场上进行过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成都队、重庆队、 云南队、贵州队都在这个足球场上进行过比赛。

1963年我考入川医后,进入了校足球队,每年都要参加成都市大学生足球锦标赛,在一广场与工院队、 川大队、地院队、电讯队、川师队等各大学球队进行比赛。每次比赛时,球场四周站满了观赛助威的同学。那些年川医足球队经常获得成都市大学足球锦标赛亚军的好成绩, 仅仅次于工院足球队。1966年市上组建成都市大学生足球队, 准备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足球锦标赛,川医的干德佳、赖先举、宋世儒、陈惠良、杨刚和我都被选入, 球队也进行了几次集训,后来由于“文革”的开始,这次赛事遭到无情的夭折。

1965年在这块场地上举行的全校田径运动会上,我班在参加20×100米迎面接力赛的项目上, 以创造校记录的成绩夺得全校冠军。

在文革中,一广场遭到了更为严重的摧残。1969年当局决定拆除 人民南路原皇城的古建筑,在原址修建万岁馆。从雅安、 大凉山等大山里运来了大量的红色、白色、黑色的大理石、花岗岩等各种石材,全部堆放在华西坝的一广场内。 这时的一广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材加工场,原本优雅美丽的足球场就一去不复返,彻底地毁灭掉了。文革结束后,1976年在一广场修建了职业病防治院(图十一), 八十年代又接着修建了妇儿科医院。从此一广场就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图十一

广益坝的足球场在六十年代也被别的单位侵占去 修成寄生虫研究所而消失掉。

华西协中在解放后改名为成都市第十三中学,1954年搬迁到青龙 街,原后坝校址改为教育干部进修学校。1958年人民南路也从该 校中间穿过,足球场也就消失了。

原来华西坝的三个足球场消失后,八十年代,学校在赫斐院西侧的空地上开辟出新的足球场,1994年, 我家包括从海外回来的老中青男子汉们,在这个足球场踢了一场家庭足球赛。到新世纪时, 这块足球场外铺设了红色塑胶跑道,场内栽培了绿色草坪(图十二),每天早晚供人们在此锻炼身体,发挥着体育场的功能。 成都市的业余足球比赛也不时安排在这里。华西足球场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2000年华西女子足 球队在这就个场地上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冠军(图十三)。

图十二 图十三

另外在老图书馆旁边,把原来的篮球、排球场地开辟出来, 修建了一个铺上绿色塑胶人工草皮的足球场(图十四),供学生们在此踢球。这个场地每周都有一些老年人在此踢球, 像罗明阳、罗传湘等都参加,这里又成了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图十四

杨光曦 20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