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华西人”的家族         

杨光曦         

华西协和大学是1910年由英、美、 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差会联合建立的教会大学, 首任校长为美国人毕启。在那个年代,四川平民百姓对洋人、洋学校还存在着排斥心理。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 全国引发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高潮,民众要求收回教育权的声浪荡涤着全川,华西协合大学被时代推到了社会对抗的前沿,洋人学校被市民憎恨。192610月学校中也掀起了“退学风潮”,及1929年12月的“示威运动”和1930年的“捣毁围墙”事件。 这一切使学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学校瓦解,为了学校的生存,学校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将学校改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淡化它的“洋味”。 校友会同仁一致推荐早年毕业的张凌高校友回校主持校务。

 

第一代   

张凌高在母校为难之际,身负重托,挺身而出,回到学校, 从洋人手中接过了校务的重担。在众校友的支持下,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学终于在1932年正式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立案,他本人也被推选为校长, 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历史上的首任华人校长。在他主持学校期间(1926——1946),中国经历了从北伐到统一,由抗战到胜利, 这是物质条件最为缺乏,客观环境最为困难之时。而张凌高却苦心经营,强力支撑,在此抗战时期敞开胸怀, 迎来内迁的众多兄弟学校,共建了历史上载誉的“联合五大学”,保存了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精髓,使华西坝迎来了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杨国屏,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早年在接受了教会学校——重庆广益男书院的免费教育后,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同时也成为了同盟会会员,在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及辛亥革命运动中,遭到清政府的通缉。革命成功后,他与同为基督教徒的好朋友杨少荃,1912年一起在新成立的大汉 四川军政府中任职,杨少荃为外交署长,杨国屏为副职。之后他俩又建立了成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杨少荃为会长, 杨国屏为干事。杨少荃长期担任华西协和中学校长,并先后担任过大学理事部主席、大学校董事、 大学董事会副主席等职,而杨国屏也同为华西协和大学校董事,并先后在成都、重庆创办广益小学,与华西协和大学有着深厚之渊源。

 

第二代   

张凌高的子女都是华西协合大学的学生,长女张君儒1937年毕业 于医科,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我国儿科学著名专家。次女张仲贤1948年毕业于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丈夫胡启民1952年毕业于医学院牙科, 他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专家胡正详教授。胡启民后来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主编。长子张幼凌1950年医科毕业, 后来成为耳鼻喉科教授。次子张维华1952年医科毕业,成为一名外科主任医师。三子张季泽1956年毕业于改名为四川医学院的药学系,在成都铁路卫校任教,后来成为该学校校长。

杨国屏的子女也都在华西协合大学就读。 长子杨振华二十年代在成都弟维小学上学,后来在高琦中学念初中,在华西协合中学念高中,1930年考上北平燕京大学医予系, 一年后转学到苏州东吴大学,在那里参加了大学生到南京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运动。后又转到杭州之江大学,1932 回到成都转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及首届莫尔斯金质奖章,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证书。留校任解剖系助教,1939年转入华西齐鲁联合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42年任外科住 院总医师兼任医院副院长,1943年任外科讲师,1945年晋升 外科副教授,并兼任医院院长。次子李耀先1938年毕业于华西协 合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后来在重庆开设华都药房。女儿杨煦春1941年也毕业于药学系,解放后在重庆市卫生局药政科工作。

杨振华与张君儒在大学期间,由于双方父亲都是大学里的头面人物,因而两人相爱,194210月在大学事务所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杨少荃主持婚礼,时任省主席张群为证婚人,这场婚礼在社会上轰动一时。194312月长子杨光曦出生,19465月女儿杨光瑜出生。1946年杨振华获美国罗斯福总统 奖学金,搭乘“美格将军号”客轮赴美,在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胸外科学泰斗约翰.亚历山大教授(Prof. John Alexander),1949年获胸外科学硕士学位。

1947年张君儒获加拿大红十字会奖学金,赴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学习小儿消化专业。1949年杨振华到多伦 多大学医院胸外科工作。1950年6月他们的小儿子杨光理出生。两个多月后,他们带着襁褓中的婴儿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 成为五十年代初期最早回到祖国的海外留学人员之一。

1953年初,杨振华作为四川省抗美援朝外科手术队副队长,与学兄骨科专家谢锡瑹教授为队长, 带队到达朝鲜战场前沿战地医院进行紧张的工作,并在此荣立三等功。

1954年回国后,在四川医学院正式建立胸外科,任科主任, 开创了西南地区的胸外科学专业,成为新中国胸外科学创始人之一。

在文革中,杨振华倍受迫害,但他始终坚信自己一生光明磊落, 从未做过坏事,害过人,加上他性格开朗活跃,故挺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夫妻俩多次出国参加IPPNW世界大会,访问了欧美亚多个国家, 宣扬和平,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被外国朋友称赞为“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

杨振华、张君儒都是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他们的学生遍及国内外,很多人都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第三代

1963年杨振华的长子杨光曦考入了四川医学院医学系, 成为了这个家族中的第三代“华西人”。在三年基础科程结束时,遇到了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文化大革命。 学生们被迫停课,转而投身到了无休止的政治动乱中,打打闹闹、冲冲杀杀,学业在荒废,社会在动荡,历史在倒退,时光在流逝。1970年,学校师生被迫送到凉山农场接受再教育。 在这段混乱的时期,杨光曦和大学同学吴芸先相识了,进而相爱成婚。1971年他们从凉山军垦农场分配到盐亭县山区, 成为农村最基层医院的医师。在那简陋条件下的医院里,他们用在那种条件下在学校学到的很少的医学知识去治疗病入。 但他俩并不气馁,不懂的就在实践中学习,请教年长的医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疗业务水平。这样他俩逐渐地治愈了不少的病入,也得到病人家属的感谢, 这对他俩来说是不错的慰藉。

1974年两人被调动到三台绵阳地区中医学校任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1979年两人双双调回成都,在不同的单位做医务室工作。 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九十年代因双方父母都年老多病, 他俩就在照顾老人方面多下了些功夫,并慢慢地将老人们一一送走,做到了儿女们应尽的孝心。华西坝上凡是认识他俩的人,都称赞他俩是最具有孝心的子女。

 

第四代

杨光曦夫妇有两个儿子,长子杨永刚在1996年24岁时到英国学习、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有了自己的工作、小家、房屋和汽车,做到了自食其力。目前永刚和妻子刘彦希正在为他们的前途而努力奋斗, 争取在事业和生活上都更加美好。

次子杨永波,从小学习自觉认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 深受老师喜爱。1997年考上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成为了家族中的第四代“华西人”。毕业后,2003年到北京铁路医院工作。由于他立志要成为像祖父杨振华那样的胸外科医师,2007年考上了胸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他的导师正是祖父杨振华最得意的学生——周清华教授。经过三年刻苦学习后,取得胸外科学硕士学位,并在北京一家肿瘤医院成为一名胸外科医师。 目前他正在积极准备下一步的计划:考上胸外科学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永波与在宣武医院工作的大学同班同学董晶结为夫妻, 这就使他们成为继祖父母杨振华、张君儒;姨祖父母胡启民、张仲贤;父母杨光曦、吴芸先之后的,家族中的第四对“华西人”夫妻。目前他俩都已经是主治医师,在事业上都有不错的发展, 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他们俩五岁的儿子杨克瀚非常聪明、可爱。相信通过永波夫妇的努力奋斗,他们家庭一定有着光明的前途。

                                       杨光曦于2012年8月

如烟往事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好友查寻 联络我们 返回主页